1954年那会儿,新中国已经成立了5个年头,而且那时候中苏两国的关系好得不得了。
9月29号,赫鲁晓夫带着浩浩荡荡的苏联访问团抵达北京。这不仅是赫鲁晓夫头一回到中国,也是苏联大老板第一次来访问。为此,我们国家举办了热烈的欢迎仪式,毛主席、周总理、刘少奇等好多大领导都亲自去机场迎接他们。
那时候,苏联式的拥抱在社会主义国家间挺火的,就连欧洲的国家间,两个大老爷们儿也会亲吻脸颊示好,但这跟咱们中国人的老规矩可不一样。不过,为了表示友好,毛主席还是大方地给了赫鲁晓夫一个大大的拥抱。
欢迎晚宴时,赫鲁晓夫特别开心,跟毛主席聊起了日常,笑道:“我刚去符拉迪沃斯托克看了看,那儿的景色简直美翻了!”
听到那个俄语地名,毛主席先是皱了皱眉,然后笑着回答:“你是指符拉迪沃斯托克吧。”
赫鲁晓夫向来心直口快,没意识到自己无意间戳到了中国人的痛处,还在那嘀咕:“哎,就是那块地方,我觉得那儿就是人少,得赶紧开发搞建设。可苏联地广人稀,人手不够啊,没法派人过去。中国不是有5亿人吗,能不能匀个100万过来帮忙建设呢?”
毛主席听完,想了想,便说道:“赫鲁晓夫同志,你想想看,以前的中国在世界上是个啥模样?不就是西方那些强国抢着找便宜劳力和资源的地方嘛。你肯定不希望别的国家觉得,苏联这是在找便宜的中国劳动力吧?”
从鸦片战争那会儿起,西方的一些强国就老是把咱们中国的劳动力抢走,卖到美国、澳洲、南美洲那些地方去当工人。他们还特别不尊重人,管这叫“卖猪仔”。更过分的是,他们还用了个新词“cooly”来说咱们中国劳工,听起来就像是咱们说的“苦力”的发音。
这种状况,直到民国时候都还是老样子,一直让中国人心里头不好受。新中国一建立,毛主席就全心全力想让国家再次兴盛起来,他肯定不会让这种事情再次上演!
还有一个重要因素,就是苏联政府对当地土生土长的华人和其他亚洲裔的居民态度恶劣。以前,海参崴住着许多中国人和朝鲜人,可二战快来的时候,斯大林怕日本人混进来,居然硬是把好几十万朝鲜人和华人塞进密不透风的车厢,送到很远的中亚地方,结果路上死了好多人!
过去的教训就在眼前,新中国肯定得防止新的惨剧重演。
赫鲁晓夫回到酒店没多久,苏联的外交大腕米高扬就给他支了个招。米高扬因为常跑中国这条线,对中国过去被沙俄欺负得够呛的历史心知肚明,也深深了解他们嘴里的远东那块地,本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是中国人心里的一道坎儿,所以在中国人面前,这事儿绝对不能提。
另外,劳动力问题在全球都很棘手,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一连串麻烦。引入这么多劳动力,先不说会不会给当地治安添乱,时间一长,还会遇到民族融合、定居下来的新挑战,用咱们中国的话讲,就是“引进来简单,送出去难”。
说白了,一旦中国人回到自己本就拥有的土地上,心里难免会有新念头,到那时,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社会治安了,很可能会闹出民族间的不和,甚至国家间的争执,这种事在世界历史上屡见不鲜!
听到那话,赫鲁晓夫吓得直冒冷汗,心里明白自己祸从口出了。
聊聊中国这边,当时毛主席直接回绝了,但回去细琢磨了一下,又感觉自己的反应可能不太对。
那时候,各个国家之间常有劳动力流动,是很平常的事儿。不少国家还出了专门的规矩,支持多余的劳动力出国打工,好赚点外汇回来。
以前旧中国的工人们常受欺负,主要是那时候政府太糟糕,保护不了自己的百姓。但现在新中国站起来了,人民自己说了算,跟晚清和民国那时候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要是咱们能和苏联政府商量好,定个规矩,让咱们工人的工资跟苏联工人一样多,这事儿完全能办到。
再说了,那时候中国特别需要外汇来赚钱,加上还有好多人没工作,这下既能解决问题又能赚钱,当然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事儿啊!
所以,第二天的会谈中,毛主席又聊起了这事儿,他说可以答应苏联的要求。
然而,赫鲁晓夫却故意绕开这个话题,东拉西扯不正面回答。
毛主席不肯罢休,接着追问,这时赫鲁晓夫才说道,远东那边经济落后,一下子接纳不了这么多人,也没办法安排他们。
毛主席提议,如果一百万人难以安排,那不如先送二十万人过去。赫鲁晓夫干笑了几声,口头上勉强答应了。
可是,真到动手干的时候,苏联那边又反悔了,只肯让我们派两千人去,之后这事就再没提起过。
直到现在,俄罗斯远东那边还是缺人缺得厉害。俄罗斯国内时不时就有人提议,想让中国人去那边帮忙搞建设,可说了半天也没怎么动真格,主要还是俄罗斯人有他们的担忧。